●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和文化理念。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显示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的勇气与魄力,体现了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最擅长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建立在具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历史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上的当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最有底气、最有理由谈论文化自信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我们既不能骄傲自满,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强有力地构筑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和共同享受的精神家园,锻铸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文化是表征民族特色、民族心理、民族信念、民族形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民族认同的血脉和灵魂,是最值得国民自豪和珍视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而多元的文化需求对我国的文化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我们需要在与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明融入并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有了文化自信,一方面能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收世界文明的长处,另一方面,能坚定不移地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补上经济高速发展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短板,以文化建设的成就着力提升人的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协同推进物质富裕、政治文明、精神充实、文化高尚、生态美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文化说到底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和强调与生产力相对应的人文力,而人文力的提升必将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
坚持文化自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促进苏州吴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文化自信既是一个理想信念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信守“月亮是外国的圆”的价值观,明明是价廉物美的中国物品不买,非得漂洋过海花高价有的甚至是天价购买洋品牌。对于这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行为,就连西方媒体也看不惯地发声道:中国崇洋媚外的消费者可能只是买到了商品,而不是买到了文化品位。
苏州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令苏州人充满文化自信。苏州的语言文化、工艺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是吴文化的瑰宝,当下,我们更加需要怀揣好这份宝贵,挺起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昂首阔步更好地走向世界。
徐雪闪( 苏州日报A02.2016/07/31 )(作者系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威尼斯人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