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
新质生产力理念研究
方世南
(苏州大学 威尼斯人 ,江苏 苏州 215006)
作者简介:方世南(1954—),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和生态文明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委托研究课题 (2023001)。
摘要:生态经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认识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基本要义,把握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重大价值,明确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形态提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大力倡导生态经济从而以新质生产力 ①推动形成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以及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态经济观,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为价值目标的生态经济观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都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其他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紧密关联,并对其他重要思想观点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生态经济观突出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内在紧密联系和有机整体性特征,对于在全党和全国牢固确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理念,以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新价值目标,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以及提升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认识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基本要义
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状况,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在新发展阶段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如期完成“双碳”任务以及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宏伟愿景。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实践基础。其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又放眼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的绿色生产力理念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的环境生产力理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国内生态经济发展与促进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理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高远而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我们可以从“发展生态经济”[1]504“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1]118“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1]162“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1]162“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2]“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3]365“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4]36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6]等重要概念和重要用语中,认识和理解习近平生态经济观中所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要求立基自然禀赋和自然优势,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7]537。生态文明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又对这些文明的进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要将生态环境始终看作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1]187“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高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187。只有坚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永续发展型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各地生态资源禀赋和生态资源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基础上,将森林、草原、荒漠、冻原、沼泽、河流、海洋、湖泊、农田等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各地自然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出发做好功能定位规划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比较竞争优势,促进生产力优化布局。要注重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既能从自然环境里获取又能反复利用的资源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纳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循环发展系统。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如太阳能经济、海洋经济、风能经济、资源可再生利用经济等,促进资源、环境和人口实现均衡协调。要“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60,以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同时,要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构建起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双向良性循环运行秩序,实现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实现,使人民群众在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命安全、生活富裕中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是通过对生态经济的反映而形成的一种指导经济在优质运行中,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在协调发展中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形态提升的重要思想观念,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既有国际生态经济理论的一般性要求和普适性内容,更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发展生态经济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都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还将发展生态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文化产业等结合起来论述,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以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形态提升的一种科学生态观和科学经济观。习近平在长期的地方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但是两者又可以在充分协调中合理兼顾。经济发展绝不是一种只是一味地依靠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的中断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也绝不是一种只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的消极被动式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在实践中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构建起一种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互动中发展的友好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大部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型使用,只有高度注重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才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优质运行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二、 把握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重大价值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是在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态势下,在中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状况下,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发展范式、发展战略,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揭示了发展生态经济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看,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论证和突出了生产力发展的人文性和可持续性,有助于人们认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价值。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应有价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价值的根本思想,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和价值旨归。生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经济,建立在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落脚点在于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人民性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是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更加强调对生产力发展必须予以价值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突出人文因素,必须综合考量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必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决不能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手段,决不能为了发展生产力而丝毫不顾及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断裂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去发展生产力。为此,马克思提出了要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问题。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时指出:“为了破除美化‘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材料也就够了。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人同马、蒸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难道资产者、工厂主关心工人发展他们的一切才能,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使他们像人一样从事活动而同时发展人的本性吗?”[8]马克思犀利地抨击了资产阶级离开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发展而片面地发展生产力的错误,并指出,如果只是将人当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而不是将人当作人来看待,人将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应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状态下,人即使具有生产力的美誉,但是这种失去了人固有的价值的生产力,发展得越多,人越是会受到摧残而不能成其为人,因而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而言毫无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始终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论述的,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那些歪曲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观点不可同日而语,与那种在实践中见物不见人以及以物代替人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生产力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前提条件和价值追求,就是要坚持通过重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优化以及实现发展的人文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的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经济理论,将发展生态经济并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以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并形成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质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也才能以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幸福安宁,从而在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命安全、生活富裕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从制度层面上看,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从制度上论证和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关系发展和夯实经济基础以及对上层建筑产生能动反作用的基本问题,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价值。习近平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必须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制度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这些基本要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并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举措。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助于把多种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构成的新经济,并通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而形成有别于以往质态的新质生产力,强有力地促进创新生态的形成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体现了将部署实施国家重大绿色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的理念,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将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的理念,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的理念,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的理念,将推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作为长远方略的理念,将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的理念,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协调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实践层面上看,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突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推进绿色发展的价值诉求,为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实践遵循。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从生态环境维度上看,就是一个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加快发展方式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是全面地摒弃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采取的 “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1]235发展方式的旧式生产力发展阶段,是彻底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9] 的陈旧生产模式和陈旧消费模式的阶段,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节能减排、质量第一的阶段,也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生活全面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坚持新发展理念,就要协调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的关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1]188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同时,推动全社会实行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质。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必须做好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大文章,要通过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传统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朝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这一全新的时空态势下得到全新提升。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体现了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主题。为此,中国将大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和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激活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与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离开绿色发展导向下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经济发展便丧失了活水源头而失去了活力,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也就失去了根基和依托。绿色发展视域下的生态经济是中国从速度经济转向以追求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的高质量经济的重要标志。
三、 明确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又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行动指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绿色生产力观和绿色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产生和运用。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有着多方面的价值诉求和多样性的实践路径。
践行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提高对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大战略意义的思想认识。思想是实践的指导和先导,只有思想理念得以更新和统一,才能在实践中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7]3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0]这就要求,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并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举措,也作为如期完成“双碳”任务的实际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只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并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始终坚持体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潮流、切合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增进人民生活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将大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在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人口优质均衡型社会形成、生态健康安全保障型社会出现,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步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胸怀天下的眼光积极参与应对和引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举措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促使生态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人文经济和人文生产力、幸福经济和幸福生产力、永续经济和永续生产力。
践行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3]246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中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就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合理利用好生态资源、依靠科技创新上来,要在经济发展中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时刻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4]375和“取之有时,用之有度”[7]246的原则,立足“经济—自然—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充分注重协调好这一系统中的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发挥好这一系统对于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的各种功能,有限度地索取自然界的物产资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认为,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经济。生态经济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能够以最有限的自然资源耗费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现代化进程中奉行的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费、高排放的非绿色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构建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为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根本上终止非绿色的发展方式,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363。
践行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还要注重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此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的必定是新质生产关系。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注重在发展生态经济中正确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有助于法治和德治、内因和外因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中双向互动、双向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包括网络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种文明的有机统一。制度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习近平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1]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加强对于法治、制度的执行力建设,以充分发挥法治、制度规约人的行为和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良性良知都会深刻影响着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循行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制度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要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促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广泛流行的社会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推动人们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行动上自觉地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从而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文明行动,在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以生态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新质生产关系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四、 结语
习近平生态经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共有的重要观点,并有机融合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等思想中,对其他诸多观点都发挥着基础性、贯通性和统领性作用。习近平生态经济观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界定以及对世情国情的综合研判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体系,蕴涵着丰富且深厚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生态经济观的重大价值诉求,体现了诸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等等。只有全面领会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自觉地学习践行好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才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经济和美丽人文交相辉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关系辩证互动中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之光。
注释:
①“新质生产力”概念,是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语境提出的,即“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与传统产业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动力、以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根本旨归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6.
[2]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5]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
[6]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5.
[7]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61—262.
[9]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15.
[10]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0.
[11]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74.
[12]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9.
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2): 8-14.
如需下载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