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人

登录
威尼斯人
浏览494

方世南、徐雪闪:论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深度、厚度与难度

时间:2016-12-05

方世南、徐雪闪:论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深度、厚度与难度

2016-09-23 方世南  徐雪闪 思政学者

(方世南:苏州大学教授)

      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即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勇于直面和回答受众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达到传授知识、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和追求真理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接地气要有四个度,即高度、深度、厚度与难度。这“四个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环环紧扣和相互作用,推动着思想政治课立德育人功能的价值实现。

        一、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学理性和理论的说服力、穿透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学理性很强和现实性很显著的课程,没有学理性和现实性以及两者的紧密结合,不足以撼动人心和进人脑。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高难度的课程。接地气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要求,接地气就是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当作是脱离现实、脱离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形而上的说教课程,而是既紧密联系实际,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实践功能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过程就是“顶天立地”的过程,所谓“顶天”,就是要上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谓“立地”,就是要下接社会现实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强调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巩固”的思想,即“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定海神针”。因此,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就是必须上接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实质上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底线,违背了这个底线,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站在讲台上必须要有牢固的底线意识,就是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守者、学习者和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具有彻底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系统理论,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在马克思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有鲜明政治性的理论,思想政治课要对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作直接或间接的合理性论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本质,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学理性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而保持思想政治课立德育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最有资格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诸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观点等都对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要以此增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穿透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理想社会的原则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价值合理性依据,有助于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其在修养、认知与能力等方面的完善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培养受众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诸如思想政治课中的“因材施教”方法,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了解受众思想矛盾的特点,思想矛盾转化的条件和规律,根据不同受众思想矛盾的特殊性调整方法促进其思想矛盾运动向正确方向转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质,具有引领社会、传播真理、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居于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定位,思想政治课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学理性和理论穿透力。

        服务于实践是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归宿。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④马克思不仅主张要解释世界,而且更是主张要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远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学问,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创新性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运用于思想政治课中,有助于人们真正理解实践的创造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理解实践在塑造人的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将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做到知行合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从文本走进现实生活,转化为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二、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深度——要在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基础上进行释疑解惑,发挥思想政治课引导人们在探索和把握规律中追求真理的功能

        思想政治课就其具有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育人功能等功能而言,都需要有接地气的理论深度。理论深度是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彻底性并能说服人的必要条件,是理论具有生命力的根本表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磨练而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而被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接受,之所以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其具有许多思想学说无法企及的理论深度。理论深度来自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来自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来自于人民群众对这个理论的信服态度。

       马克思十分注重接地气的理论深度,认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⑥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对什么是接地气的理论深度、为什么需要接地气的理论深度、如何达到接地气的理论深度、接地气的理论深度具有何等重要的功能等问题的系统回答。这说明了理论具有深度才有理论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体现在理论的彻底和说服人,而这来自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具有彻底性并能说服人的、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

        思想政治课要真正实现培育“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增加理论深度,需要在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基础上进行释疑解惑,发挥思想政治课引导人们在探索和把握规律中追求真理的功能。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品格。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体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和愿望,对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真理能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对事物本质规律解释的基础上释疑解惑,给人以战胜错误的精神力量,能真正触动受教育者的灵魂,使其从内心深处信服,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的熏陶,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通过全面阐述社会的变化发展,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引导人们掌握认识社会的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多彩的社会现象,分清主流与支流、成就与问题、现实与发展、今天与未来。“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深度来自反映时代和追随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地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充实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变换思想政治课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社会民主化和个性多样化发展,这些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广泛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成为思想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新环境和新内容。互联网的普及,西方价值观、文化观对人们思想的巨大冲击,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稳定,无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地反映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容易产生迷惘与困惑心理,陷入迷途不知所向、疑惑不知所解、茫然不知所选的思想困境,这使思想政治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思想政治课只有在理论深度上下功夫,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和环境变迁,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达到彻底性,才能说服人。

       为此,思想政治课要紧紧抓住时代的主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力求从时代性中把握规律性。教学内容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予以更新,用时代精神去教育人们、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要从当代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各种最先进的思想观念,洋溢时代气息,增强其针对性、时效性,强化其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帮助受众认识产生心理迷惘与困惑的实质及原因,引导受众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振奋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和把握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不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厚度——要不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韵味

      承前才能启后,返本才能开新。思想逻辑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延续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⑧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凝聚着经过种种变迁后得以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历史延续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基本特质。思想政治课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当中,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厚度,是让受众在不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中接受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

       我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⑨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形式,对受众进行文化素质、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开拓受众的文化视野,进而实现受众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自我更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资源和动力。同时,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韵味,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形成立足于民族本土性以及兼顾全球性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从而有助于强力抵御文化殖民主义的袭扰,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丰富多样、富于哲理,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都被切实的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凭借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理想人格的教育目标下,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方法和内容,对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智慧中,便可以获得更为自由和灵活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智慧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倡导并坚持理论与实际、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和创新性,使其不局限于呆板空洞的理论说教,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同民族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交融的积极意义,使他们走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道路,从而开创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丰富思想政治课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其存在的糟粕,在吸取民族历史文化优秀成分的同时要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应该看到,意识形态对于历史发展既有超前性的一面,也有滞后性的一面。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中的落后思想与消极因素,许多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陈规陋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阻碍作用,不但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且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排斥和抵制新思想、新观念。思想政治课的发展需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相割裂,脱离民族的文化根基,思想政治课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想政治课要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精华,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与动力。因此,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认真梳理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课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误认为经济全球化将最终导致西方化或美国化,使全球文化价值观同质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倡导继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并不否定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该立足本国国情,以本民族的特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要用全球化的眼光和开放意识去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是如何处理好立足民族本土与放眼世界未来的辩证关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异常困难的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应拥有打通中外,连接古今的知识水平,应培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整合创新能力。

        四、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难度——要找准现实问题和受众心理,既避免思想政治课变成枯燥无味的说教,又防止思想政治课的通俗化演变为简单化、肤浅化和庸俗化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高难度的课程,要达到“说服人”“掌握群众”的教育目的,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性认同,从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决非易事。只有找准现实问题和受众心理,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深刻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学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严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才能获得应有的成效。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通常都是以单纯的知识性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这就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缺乏说服力而解决不了问题,也满足不了受众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难以坚持真正的以人为本,造成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佳,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缺乏生气和活力。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思想政治课必须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现实性上狠下功夫,从而达到既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又防止通俗化变成肤浅化和庸俗化的目的,加深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在思想政治课中,外在的知识性灌输是必要的,要使得知识性的理论入脑入心,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根据受众的思想特点,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受众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受众积极参与问题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努力回应并解答受众的各种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使教学体系转变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在具有探究性、反思性和互动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受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意识和学术立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受众的思想品德能力与素质,实现思想政治课培育“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这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能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得到广泛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是逻辑严密、知识深奥的理论体系,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工作,善于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让受众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必要。这也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为就是讲故事、说笑话、编顺口溜和插科打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演变为简单化、肤浅化、庸俗化,直至不像话。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将邓小平理论简单化为所谓“猫论”“摸论”“石头论”等做法,所起的作用也是将通俗化变成简单化和庸俗化,最后走向肤浅化和不象话。现在,文风不正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⑩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本质上是大众化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楷模。马克思主义所显示出的大众化力量,使其从时间上超越19世纪并历久而弥新;从空间上跨越欧洲而影响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深度互动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在深度互动中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1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深刻性、抽象性与具体性、通俗性是紧密结合的。如同邓小平所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2 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场,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既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同时又防止出现肤浅化和庸俗化倾向,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难题。

       思想政治课要贴近群众,让人们感到理论通俗易懂、可信、可用,可以在不亵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适当的引用网络和时代流行语来调剂一下理论课程,让人们听得懂、听得有兴趣。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和重要保证。在党的历史上,我们许多党的领袖人物都十分注重语言的大众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原理阐释给人民大众,武装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习近平同志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心就是政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动形象的表述,都通俗易懂、平易朴实,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原理,有助于人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在熟记于心的基础上指导实践。(责任编辑:龚春燕)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08-2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9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6.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5.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1.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84.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3.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S]. 1995-9-1.

⑩ 方世南.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大认识误区[J].理论视野, 2010(6).

11 方世南、张兴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大众化的楷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3).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82.

(文章选自《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4期)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400-000-000     E-mail:lsuzhoudaxue@163.com
Copyright 苏州大学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29414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