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时间: 2017-10-24  作者:   浏览次数: 16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这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立德树人之源、全员育人之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 培养国之栋梁人才,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一所大学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都必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来展开、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 决定了作为大学最重要功能的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肩负着系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 其他各门专业课程都深深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念、精神和信仰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离不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 在教学中,努力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挖掘用好各学科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加深学科理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构建全员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教育根本在育人,育人核心在育德。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既包括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素,又包括人格养成、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等诸多内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传道、授业、解惑” 的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全员育人,就是要使各学科的教师不仅作为教授知识技能的传道者, 更是学生品格养成、品行塑造、品味提升的“大先生”。一所大学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从其发展历程看,都有其特殊的、漫长的演变历史,都有其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代表人物,都有其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从其学科价值来看,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来看,每个教师都是学科理念的践行者,有其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学科理念、学科认同、学科能力、学科体验,是学生为人处世、求真悟道的终身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传导因素。只有坚持不懈地把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出来、运用起来、拓展开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大学教育“四个回归”的迫切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立足大学教育职能使命,牢牢抓住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然而,由于高等教育专业高度分化,更容易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育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德育人的初衷与使命。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为实现教育“四个回归”提供内驱动力、载体平台、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挖掘好、拓展好、传承好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坚持以立德树人统领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以及国际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四个回归”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育人实效。

二、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紧扣教学、教师、教务三个关键

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要紧紧扭住教学、教师、教务这三个关键,抓源头、抓过程、抓效果。

坚持教学为基。《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是教师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传授活动的总和,其重点在“知识”,目标在“学会”,根本在“认知结果”。在教学工作中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把握好各学科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宣传阐释、解读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其次,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要把握好均衡化和差异化的关系。教学有大纲、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学生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上是存在显著个性差异。要在均衡化教学和差异化学习中找到思政元素介入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运用好;要把握好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获得职业幸福感,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问道的喜悦感、获得感。这两种感觉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感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把握好能力化和素质化的关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知识、传授经验、传播精神,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拓展,引入学科发展演变等元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求索的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教师为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自信的建立是基础。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身教。要让学生信,教师自己首先要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我们已经到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阶段。如何摆脱“言必称希腊”的怪圈、克服推崇“洋八股”趋向,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话语自信,这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种自信的建立,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更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所在。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拓展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要充分运用学科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等手段,既让广大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也要通过本专业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启迪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入思考、切身感悟、提升境界。黄大年、李保国等一大批新时期优秀教师代表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教师队伍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政教育元素,是深厚广博并能发挥显著引领作用的。师德规范的遵守是底线。课堂教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考核,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筑牢教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使各门课程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规范。

坚持教务为桥。教务工作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桥梁,对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保障和促进作用。首先,教务管理要全程融入。教务部门作为教学工作的“司令部”“参谋部”,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积极主动会同组织、宣传、学工和各教学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依托主讲教师,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程、选用课程教材、核算工作量等工作过程中,把教务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导向性要求体现到教师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其次,教务指导要及时跟进。教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过程管理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教务工作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安排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规范健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指导的机制,及时引导,使专业教师明晰为什么干、如何干的要求,激发教师内在动机;及时纠偏,准确指导校正少数教师偏离教务管理要求的不规范做法。最后,教务队伍要建好建强。健全完善教务人员选拔标准,真正让讲政治、懂教学、善管理、肯奉献的人从事教务教学管理,要注重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专兼职从事教务,鼓励新入职教师、职员具备教务工作的经历,夯实教务人员后备队伍基础。同时,要加强组织保障,为教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动力、发展有奔头。

三、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是付诸实践、走向行动

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管用。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关键在行动,根本在落实。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做到理念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前导,实践是理念的归依。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克服片面强调“纯学术”的倾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范畴,完全不带价值观教育的学科是不存在的。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由此而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具有科学理论方法及意识形态属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专业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克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职责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作,涉及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教学科研各个环节,是包括各专业课教师在内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有不断形成人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投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根本问题;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克服只重本本而忽视实践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为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的工作,开展的是塑造心灵的工程,必须关注社会、关照现实、关切未来。只有把课堂育人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紧密结合起来,不同视角切入、多样资源运用、立体方位融入,才能使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做到制度到位。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制度引领至关重要。要抓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如何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着力完善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形成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要抓制度执行与检查。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或是变通打折扣,不仅难以达到制定制度的初衷,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抓制度执行,关键是要通过健全明晰的责任体系,逐级传递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完善学校教务部门、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并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制度执行的另一个关键是抓好检查督导,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既发掘正面典型,发挥标杆的示范作用,也发现负面案例,并举一反三,以儆效尤。

做到评价到位。科学有效的评价是重视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工作、检验教学育人效果、提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要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这种专业性评价有利于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道德品行养成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本专业学科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运用,并转化为发挥好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行动和教学要求;要注重评价过程管理,通过观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评课评教、同行评价、第三方专业评价等多种方式,采取不打招呼听课、集中示范公开课等手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促进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做到把评价结果与师德师风、晋职晋级挂钩,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参考,才能真正使制度立起来、用起来、硬起来,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目标,从而为推动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有效政策支撑。

(王光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