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苏大新变化 | 媒体眼中的苏大这五年
时间: 2017-10-24  作者:   浏览次数: 3430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大学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奋勇前进,聚焦立德树人,聚力改革创新,在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学校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发展成果也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在此,我们特地节选了五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级主要媒体中的20条报道,按照时间顺序,以倒序的方式,为您展现出媒体视角中的苏大这五年


2017

名城育名校 名校润名城

《苏州日报》20171011日 头版

2006年与苏州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到2016年全面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在与苏州市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共同体的进程中,苏州大学的脚步不停歇。

作为全国地方高校的领头羊,十八大以来,学校抢抓发展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始终把握苏州改革的时代脉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互动、共赢、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使苏州大学与苏州的城市发展始终血脉相连。”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


人才驱动,苏州大学打造“双一流”新引擎

《新华每日电讯》20171011

10年前,苏州大学面对发展瓶颈,率先大规模引进高端人才;10年来,苏大引进了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190余位高端人才,带动科研、人才、项目等指标大幅提升。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一流人才。教育部等三部委近日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入选,开启了建设“双一流”的新征程。

 “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创建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高校承载的历史使命,苏州大学也不例外。“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引才和育才并重,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和软硬环境,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熊思东校长说。



苏州大学: 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 

百年名校改革创新育英才

《新华日报》2017626

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20175月最新数据显示,苏州大学有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3位,全国地方高校首位;其中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同时进入全球前1‰。国内拥有2个及以上ESI1‰学科的高校仅有19所,苏大也成为江苏省内同时拥有2个学科进ESI1‰的三所高校之一。

苏州大学抢抓国家“双一流”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机遇,始终将校训精神作为育人指引,将“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培养模范公民”凝练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推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所国家试点学院的“三个融合”

 ——苏州大学探索纳米科技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教育报》2017220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之一,这所“年轻”学院在成立发展的6年间,已频结人才培养硕果:2名学生摘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多名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奖;本科生发表SCI文章48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毕业生中大部分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教科融合,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学科融合,以立体化培养为方向;国际融合,以多方协同化为志向。在将“国家试点学院建设成一流的示范学院”视为奋斗目标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爱生重教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在培养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探索道路上,学生就是学院发展的根基。



2016

一流之道——苏州大学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2016108日 头版头条

有着117年历史的苏州大学,负重奋进,不断求索。其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一流之道,让人着迷。

在苏州大学,一流之道,在于追求卓越。多样供给、因材施教铺就育人之道,强强联手、协同创新铺就学科之道,校地合作、顶天立地铺就科研之道。学校紧密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国家区域建设,并把这些理念和成果全程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苏州大学给万名新生

系好“第一粒扣子”

《中国青年报》2016927

20169月,校党委将新生“大学第一课”的入学教育开展作为全校的“必选动作”,一场场密集安排的“新生第一课”在苏州大学火热开讲。几天里,除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为新生传道授业解惑,学校各院(部)的院长、书记也纷纷走进课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有的侧重专业启蒙,有的畅谈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建设,还有的结合人生经验为新生的大学生活“指点迷津”。


校院联动、党政协同,在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新生推出近80场“第一课”,为翻开崭新篇章的新生点燃人生梦想、指明逐梦道路、照亮行路方向。


让科技服务在基层沃土中释放活力

《扬子晚报》2016513

近年来,我校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服务地方,实现了学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

解决700余个企业发展难题;协助申报500多个科技项目、2000余个专利;建立320份金额高达2亿的产学研合作协议……这份耀眼的数据,记录的是苏州大学“科技镇长团”57名挂职干部的工作成果。八年里,这支生力军顶在挂职岗位深耕细作,用“接地气”的科技服务智撑起座座跨越发展的新高地。

在苏州大学,还有许许多多科技镇长团挂职干部默默释放着科技人才的能量与活力,如闪耀在各地的珍珠,他们竭诚尽智开展科技服务的故事仍在继续。



捧好精准扶贫的接力棒

《苏州日报》 201635日 头版头条

2001年起,苏州大学对口帮扶泗阳县工作。15年来,我校9名挂职干部怀着扶贫助困的大爱之心,为泗阳县的发展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学校对口帮扶泗阳县累计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约250万元。时间更迭、新老交替,不变的是苏大人“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帮扶接力。

如今,曾戴有“贫困帽”的宿迁市泗阳县已是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她的华丽蜕变,是“江苏模式”下精准扶贫的一个成功实践。苏大在精准扶贫的高校作为中,主动担当起服务地方的应有责任。



2015

 “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

《新华日报》2015529

2006年,作为江苏省与老挝政府开展体育及经贸合作的延伸,我校应邀参与老挝“万象新城”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20117月,老挝苏州大学创办,成为老挝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外资大学,也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迈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第一步,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从“引进”向“输出”、从“开放”向“开拓”的战略转型。

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如今在万象市的家喻户晓,老挝苏州大学已成为服务中老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经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20167月,老挝苏州大学首届22名本科生顺利毕业。



给大学课堂一个上网的理由

 ——苏州大学慕课教学的探索改革与实践

《中国教育报》2015511

近年来,我校抢抓“互联网+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激活“课程中心”平台,建成课程录播系统和17个网上事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

开设19门网络进阶式课程和MOOC课程,上线运行465门录播课程,视频点播量突破30万人次。学校与国内四大慕课平台开展全面合作,21门课程上线后在全国选课量已达6万人次,实现了以品牌课程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战略目标。

 

201795日,苏州大学“在线大学”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校开始全面探索互联网+教学组织的新形态,全面融入国内外课程共享的大家庭,开启了学校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新征程。



苏大学子亮相央视“五月的鲜花”

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三套 201554

2015426日—30日,我校东吴艺术团应“梦想点亮未来”——2015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导演组邀请,在艺术教育中心的带领下赴北京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厅参与本次会演的录制,演出作品《迎接明天》。我校东吴艺术团首次亮相央视舞台,展现了苏大学子的风采。



刘延东副总理视察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央视新闻频道2015425

20154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苏大独墅湖校区,视察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纳米科技学院和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亲切看望科研人员和我校师生。



参观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后,刘延东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苏州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取得的办学成绩有目共睹。国家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就是希望能将各方优势协同发挥出来。江苏是创新大省,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结合紧密,真正体现了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协同,目前也取得了优秀成绩,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前景巨大。我国的纳米科技研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希望各位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为中国从纳米大国向纳米强国做出贡献。



2014

苏大人的“爱心天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洲刊)》 201495

1999年起,苏州大学每年都有5-6名干部、教师、研究生前往对口支教的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交流。2007年,两校签订“十一五”协议,苏州大学正式对口支援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十二五”期间对口支援实施意见在此前基础上不断拓展和细化,苏大援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校14个部门,20多个学院成为援助的主体力量。

1997年至今,苏州大学及附属医院还派出近30位援藏医生进入雪域高原。十多年来,这些援藏医疗队员深入拉萨各区县,进行巡回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

山高水长挡不住两地的牵挂,千言万语道不尽两校的情谊。地理上4000公里的距离,遥远漫长,但苏州大学与拉萨人民的心理距离,却因一次次互派、访学、交流、变得越来越近,紧紧相贴。

17年来,苏州大学向拉萨的教育和医疗事业“输血”不断。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医生、干部,克服高原反应,手执接力棒,架起了一条爱的“天路”。



接力“惠寒”情不移

 ——苏州大学弘扬百年传统

践行爱心行动纪实

《中国教育报》2014519日 头版头条

1911年,东吴大学学生利用课余在苏州面向寒门子弟创办了一所惠寒小学,从此,“惠寒”成为苏州大学百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师生公益活动最有号召力的品牌。“接力惠寒行动”成为我校学子践行爱心行动的口号。

截至目前,“惠寒”行动已在全国建立起25所惠寒分校,奖励资助贫困学子近6000人。苏大通过着力构建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年来,苏大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近2万人。每年暑期,都有1000余支团队、逾3万人次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苏州大学: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扬子晚报》201435

2013年,是苏州大学飞速发展的年头。由苏大牵头申报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2011计划”首批14个科教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达311项,名列全省高校第二。成功承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总分居全国高校第二……这些靓丽的成绩单让不少人对这所“211高校”刮目相看。苏州大学在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着力于向现代大学精神复归,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SANGER亚太资源中心落户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报》 2014220

20141月,掌握着小鼠基因改造最前沿技术的世界顶级研究所——桑格亚太资源中心正式落户苏州大学,这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跨国合作项目。

目前,作为小鼠突变胚胎干细胞资源库、全球四大镜像中心之一的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目前已拥有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68万株,覆盖了15474个基因,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资源中心。中心建成后,将实现亚欧资源镜像化,世界最先进的生命科学领域专家与资源将向园区集聚,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研发将与世界同步,对于推动苏大和全国的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对园区集聚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资源、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013

苏州大学“双创人才”在江苏遥遥领先的奥秘

《中国科学报》20131010

2013年度,苏州大学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的专家有14人之多,入选人数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立足苏南乃至全省转型发展需求作了精心布局,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高水平人才不断集聚。学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搭建了人尽其才新舞台,并善于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挑战杯”决赛在苏州大学揭幕

《人民日报》20131016

201310月,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开幕。本届竞赛开创了自1989年创办以来的多项新纪录:第一次由省属“211工程”高校承办;第一次在地级市举办;第一次采用校地合作的承办模式。

本届竞赛以“挑战创新路·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全国近2000所高校开展了校级竞赛,向“挑战杯”官方网站报备了近2万件作品。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440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在本届赛事中,我校选送的6件参赛作品取得不俗成绩。最终,我校以团体总分39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再捧“优胜杯”,并喜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让每一粒创新种子都发芽

《新华日报》2013103日 头版

一直以来,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校园里,每一个创意的火花都有机会激情点燃。创业推介会、高级创业班、创业实训班、模拟创业班……每年,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量身定做的平台都“百花齐放”。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活动中收获累累硕果。



苏州大学:

遏制干部车轮子 丰富教师菜盘子

《光明日报》2013917日 头版

2013年,学校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行公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

学校不搞特殊化,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这是“为民务实清廉”的生动实践。对学校而言,改变“四风”不仅能有效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能为社会风气改善起到标杆作用。

转自:苏州大学